营地的布置直接影响资源获取效率、防御能力和战略机动性。合理的营地布局需要综合考虑地形特性、资源分布、同盟协作以及防御需求。三个营地的核心功能包括资源采集、前线作战支援和战略缓冲,因此选址时应优先选择资源丰富且易守难攻的区域,例如靠近河流或山脉的地带,同时避免过度分散导致防守压力增大。
营地的建造顺序应遵循主城—资源营—前线营的逻辑。主城营地需位于资源密集区,优先建造伐木场、采石处等基础设施;资源营地则围绕高级资源地(如6级以上的石料、铁矿)展开,确保中期发展需求;前线营地需靠近同盟要塞或关卡,用于快速响应战场变化。建造时需注意工程营等级提升,以解锁箭塔、拒马等防御设施,避免被敌方轻易突破。
每个营地需配备至少1级箭塔和拒马,箭塔提供2格视野并攻击入侵敌军,拒马则阻挡非友好同盟行军。营帐周围建议用拒马形成环形防线,箭塔覆盖主要行军路线。若资源允许,可升级军机营和工事营,增加调动队列和防御强度。需定期检查营地士气,避免因长途行军导致战斗力下降。
三个营地应呈三角形分布,主城与资源营间距不超过5格,前线营则根据战场动态调整。通过同盟频道共享营地位置信息,确保盟友能快速支援。攻城时,前线营需提前建造并储备策书,用于屯田和紧急撤离。被俘虏时可通过同盟解救或缴纳资源脱离,避免资源链断裂。
进入中后期时,可放弃低级资源地,集中升级7级以上高产区。营帐位置应随同盟推进而迁移,优先占据码头、关卡等战略要冲。若处于劣势,可将营地转为藏兵点,通过驻守终止或副将调换隐藏主力部队,减少战损。
定期优化布局并适应战场变化,是长期发展的核心策略。